在跟孩子的相處中,很多父母都有意無意地否定孩子的感覺,這樣看起來會讓孩子更加聽話,但對于孩子,卻會增加他們內(nèi)心的掙扎,嚴重者還可能會迷失自己,阻斷感覺的覺知。
最常見的情形就是孩子跌倒了,哭得很傷心,父母趕緊過去說:不疼不疼,我們寶寶最勇敢了,一點都不疼。對于孩子來說,這個時候就非常迷惑了,我這種感覺是疼嗎?為什么爸爸媽媽說不疼,是我感覺錯了嗎?內(nèi)心開始掙扎。
孩子想吃蛋糕,父母會對孩子說:那有什么好吃的,我今天晚上做的菜更好吃,那個蛋糕看上去就不好吃。孩子心里就會斗爭,真的不好吃嗎?為什么我覺得好像很漂亮,很好吃的樣子。是我感覺錯了嗎?我怎么總是感覺錯啊。內(nèi)心開始懷疑自己的想法。
孩子動得多,自然餓得快,然而父母卻不知道,所以父母對孩子說:你怎么會餓呢?不是才吃飽沒多久嗎?你沒有餓的,只是嘴饞了吧。孩子心里就會思考,我這種感覺原來不是餓,是嘴饞。餓是什么感覺呢?不知道哦,原來肚子咕咕叫的感覺叫嘴饞。于是孩子就開始阻斷餓的感覺,取而代之的是嘴饞。
孩子體力不好,跑了一會兒就累了,父母卻對孩子說:你怎么會累呢?你才跑了這么兩分鐘,你不累的,再去跑跑。孩子心里就會嘀咕,原來我不一樣累的,不過我全身乏力,呼吸不暢,看來我真的不是個好孩子。我不該累,我應該覺得精力旺盛。孩子的感覺被壓抑下去了。
……
當父母這樣說的時候,或許是為了讓孩子更加懂事,更加聽話,更加勇敢,不過卻忽略了孩子內(nèi)心真正的感受。在廣州心理咨詢中,有太多的來訪者,他們知道自己該怎么樣,該怎么做,卻就是做不到,當我問他們,他們是否真心想這樣做時,他們回答:不知道!
他們內(nèi)心的感覺已經(jīng)被壓抑下去了,他們的心里只有“應該”,而沒有“我想”。在他們的心中,“我想”、“我覺得”是不被允許的,是會被否定的,是不對的。
廣州心燈心理中心的張鴻飛老師建議說,父母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,可以更多的以肯定孩子的感覺為主。
“我知道你疼,來我?guī)湍愦荡怠!?/SPAN>
“你餓了啊?那就來吃點東西吧。”
“我明白你很想吃那個蛋糕,不過我擔心你吃了就會吃不下晚飯。”
“累了你現(xiàn)在想做什么呢?休息一會兒還是繼續(xù)玩?”
對于自己不明白或不能理解的情況,更多的以詢問感覺為主。“你這么快就餓了?今天怎么了會餓的這么快?”于是就能知道是剛剛吃飯吃少了,還是玩得多消耗了,或其他原因。
版權所有 ©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:粵ICP備2020114672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