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0日,地震一出,八方援助。新聞中各種感人事跡的傳出,讓我們身在外地的人也是心里癢癢的,總想去為災區人民做點什么。
在這種心態下,個人、社團都疾奔災區,抱著各自的目的,有真正想去進行援助的,有期望出名的,有的則是懷著大家都在偉大付出,我不甘落后,也要偉大一把的……
于是,通往雅安的道路嚴重塞車。
你又是抱著什么樣的目的要去災區呢?
尤其是進行心理援助的工作者,知道這一點很重要,不是因為想出名的就不能去,而是這樣能夠讓你有的放矢。不至于讓想出名的你跑到沒記著的角落里苦逼地做事;也不至于讓希望踏實做事的人總是受到記者的打擾。
各司其職,各盡其力,不挺好嗎?災區需要幫助,新聞也需要正面的榜樣。知道并坦誠接受自己的目的,這是要去災區之前的第一步。如果我去災區,那我是既希望出名,也希望能幫到人的。
完成了第一步,第二步就是等待了。
發生地震后,人們首先需要的是物資,而不是心理援助。這個是最容易理解的,馬斯洛就提出,只有在生存需要滿足之后,人們才會涉及到安全需要。吃喝都成問題,誰還能真正坐下來跟你談心?談理想?
停下自己稍快的節奏,等待合適的機會。
如果你能覺察到自己的節奏快了,試著去體會下發生了什么,讓你亂了腳步?
是不甘落后的心態?那落后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?你為何那么害怕落后?
是其他朋友的焦慮傳遞給了你?那朋友的焦慮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?你為何承受不住那些焦慮?
是地震引發了你的死亡焦慮?那你又如何去面對你的死亡焦慮?去了災區之后你又如何面對他們的死亡焦慮?
是地震觸碰到了你的情結?那又是什么情結?你又如何去化解這個情結?到了再去這個情結再被觸碰到了,你又準備怎么辦?
看到了嗎?在等待的過程中,我們依然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的,那就是依然覺察自己。
第三步,到了進行心理援助的時刻了。
李孟潮說得好,心理援助不是心理實驗,人家失去家園已經很可惜了,現在還要在做小白鼠,如果你實驗成功還好,萬一失敗了,這對災民來說就是雪上加霜了。
但我覺得,也并不是說沒有太多咨詢經驗的人就一定不能去,如果能找到好的督導,在督導的指導下,依然是能夠做很多事情的。畢竟我們都是中國人,都有一顆中國心。
那心理援助應該怎么做呢?我認為這個至少需要分為兩個階段:
第一階段為危機干預。在災害出現后的24小時內,人們就會出現急性應激障礙,癥狀包括現極度悲哀、痛哭流涕,進而出現呼吸急促,甚至短暫的意識喪失。表現大約有三大類:①極端恐懼,警覺性非常高;②憤怒、暴躁;③麻木、茫然。
大部分急性應激障礙會在數天內減弱,通常不會超過一個月的時間。
在地震后第一個月到第三個月,危機干預主要的對象是急性應激障礙的人群。
所謂危機干預,不是指心理咨詢或治療。眾所周知,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是需要把創傷打開,處理,再做包扎,這需要每周一次,并且持續一段時間的。但志愿者的身份決定了我們不可能長期呆在災區,所以我們能且僅能做的,就是危機干預——僅僅去包扎傷口!
不要去挖災民的傷口,除非你能在那里呆上幾個月!
危機干預的關鍵在于幫助災民建立安全感,陪伴、跟他呆在一起、允許他談論災難事件、讓他在愿意的時候表達出內心的無助、恐懼、悲哀、憤怒等各種情緒,這里面最為重要的是,你能夠承載著他們的這些負性能量。
在危機干預時如果你手忙腳亂了,如果你總是在想我要怎么幫他了,如果你開始急著使用各種技術了,如果你開始走神了,如果你開始如坐針氈了,那你就需要在事后趕緊去找找你的督導,這些都是你hold不住的表現了。
心理援助的第二個階段是創傷治療,一般在地震后一個月至長期。這個階段的對象是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災民。
之前說了,急性應激障礙通常不會超過一個月,如果超過一個月,則可以考慮診斷為創傷后應激障礙。
通常進行創傷治療的已經不再是志愿者,而是有計劃、有時間能夠長期在災區進行援助的心理工作者。如果你有時間、有精力、有經濟能力在災區進行長期工作,那就可以在稍后一點的時間進行系統的創傷治療。
不過,那是后話了。
提醒大家,如果你準備好了要去災區,一定要先想好:我去的目的是什么?我能呆多久?我能做什么?
最后,為災區人民祈福!
版權所有 ©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:粵ICP備2020114672號-1